在過去一個世紀里,貿易在整個全球經濟中所占比例持續(xù)上升,并在全球金融危機前后達到峰值,如今卻呈現(xiàn)下降趨勢。貿易在中國GDP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
眾所周知,數(shù)個世紀以來,貿易讓各國精細分工,實現(xiàn)高效生產,進而提高收入。一項研究顯示,貿易讓各國財富增加了27%。
貿易不僅提高了平均收入,還有助于全球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我們已經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隨著貿易突飛猛進,中國的收入增長了多倍,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印度也經歷了類似但相對緩慢的發(fā)展軌跡。當關稅從1990年的56%降至2020年的6%時,印度的平均收入增長了近4倍,絕對貧困率從22%降至1.8%。我們在韓國、智利、越南等其他快速發(fā)展的國家也看到了類似的發(fā)展軌跡。貿易帶來的繁榮確實是世界共享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因此,確保貿易更加自由成為世界各國領導人所簽署的《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中的承諾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涉及169個目標。但是,同時列出169個優(yōu)先事項,其實就等同于沒有優(yōu)先事項。這份清單上有許多核心目標,比如促進貿易增長、降低嬰兒死亡率、改善教育、消除戰(zhàn)爭和應對氣候變化。與此同時,它也包含了一些出于良好意圖但實際上相對次要的目標,比如促進回收利用、建造更多的城市公園,以及推廣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
邁入2023年,世界已經處在落實《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中場,然而我們真正實現(xiàn)的目標遠未達到一半。很顯然,我們不可能為每一項目標作出努力,現(xiàn)在是時候確定最重要的承諾并優(yōu)先處理。我所在的智庫哥本哈根氣候共識中心正在為此努力。多年來,我們與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00多位知名經濟學家一起致力于如何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
經過同行評審的最新研究論述了為何擴大貿易應當被放在全球議程的首位。這項研究考慮了有錢國家政客們強調的失業(yè)問題。它列出了自由貿易給工人帶來的額外成本,包括失業(yè)、學習新技能(通常只能找到低薪工作),或者甚至行業(yè)消失。
與此同時,這項研究也揭示了擴大貿易的好處,比如收入提高以及改善全球貧困人口生活。這就讓我們能夠權衡自由貿易的成本和收益。
經濟模型顯示,若全球貿易增長5%,那么全世界的工人要為此付出1萬億美元的代價。這似乎證明了民粹主義政客的擔憂是合理的。然而與此同時,它給全人類帶來了11萬億美元的收益,這對全世界而言是一筆很劃算的交易。
因自由貿易而蒙受損失的群體理應獲得各國政府的更多幫助。自由貿易帶來的巨額盈余不僅為政府采取行動提供了大量資金,也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有助于提高收入,讓人們擺脫貧困。
模型顯示了哪些群體會承擔成本,并論證了為何發(fā)達國家不支持貿易。發(fā)達國家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了更大份額,它們能獲得上述11萬億美元收益中的60%。不過,它們也要承擔90%以上的成本。這證實了一些政客的擔憂,但他們卻沒看到更寬廣的圖景,即發(fā)達國家每付出1美元成本就可以獲得7美元收益。
這完全忽視了貿易對全球較貧困地區(qū)而言是多大機遇。對于這些地區(qū)而言,只需要150億美元的成本,就能撬動1萬億美元的收益。經濟學家們發(fā)現(xiàn),對于較貧困地區(qū)而言,每1美元的付出,就能帶來95美元的長期收益,收入增加,貧困減少。
如果我們真想讓世界變得更好,我們必須首先制定最有效的政策,擴大貿易無疑是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的快捷路徑之一。
作者:(丹麥)比約恩·隆伯格 系哥本哈根氣候共識中心主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