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櫻桃先熟,隨后杏、李、桃等陸續(xù)上市。
入夏以來,櫻桃先熟,隨后杏、李、桃等陸續(xù)上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櫻桃,處處有之,而洛中者最勝。”在古人看來,小小的櫻桃不僅美味,還有著大大的寓意。洛陽自古盛產(chǎn)櫻桃,更留下了許多與櫻桃有關(guān)的典故。除櫻桃外,洛陽的桃、李、杏、梨、石榴等也都曾留名史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洛陽古代名果的那些故事。
嫁女抱孫說美棗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在南北朝時期的《折楊柳枝歌》中,一名女子看著家門口年年開花結(jié)果的棗樹,想到自己的終身大事,不由得對母親發(fā)出了這樣的“靈魂拷問”。
在千年后的今天,人們重讀此詩,依然能體會到女子當(dāng)初的“恨嫁”心情。只是有人難免納悶兒:為什么棗樹會和嫁女聯(lián)系在一起?
其實(shí),棗本來就是古代婚俗的一部分。
棗原產(chǎn)于中國,在河洛地區(qū)已有數(shù)千年的栽培歷史。它的品種很多,晉人郭義恭在《廣志》中就記載了洛陽歷史上的幾種名棗,如谷城紫棗、仙人棗、夏白棗等,其他如各地的牛頭棗、細(xì)腰棗等更是不勝枚舉。
不過,無論什么品種,棗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酸棗。酸棗古代又稱棘,古詩中有“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的說法,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稱:“棘,小棗叢生者。”
酸棗果實(shí)小,味較酸,通常用來入藥,而棗則亦果亦糧,在古人的餐桌上占據(jù)一席之地。如西周初年,周公定鼎洛邑,制禮作樂,《周禮》中就規(guī)定周天子的菜單上除了五谷、五蔬等,還要有棗、李、桃等五果。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也留下了“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
棗成為婚俗的一部分,也是從周人開始的?!抖Y記》中記載,周人初次見面或拜見尊長時要饋贈禮物,稱為贄(音同志)。男女有別,贄也不同,如《左傳》中稱男贄為“大者玉帛,小者禽鳥”,女贄則主要為棗、栗等。
東漢時,大儒何休為《春秋公羊傳》作注,又詳細(xì)解釋了周人婚俗中的女贄,稱女子出嫁的第二天早上拜見公婆,要以棗、栗為贄。為什么一定是棗、栗呢?因?yàn)楣湃苏J(rèn)為:“棗,早也;栗,肅也。”早起戰(zhàn)栗,可代表新婦對公婆的敬肅之意。
后來,隨著婚俗的演變,新婦不再以棗、栗為贄,但人們?nèi)詴谛路恐蟹湃霔?、栗等果品,以祝福新人早生貴子(女)、多子多孫。
古人食棗故事多
棗樹易成活。北魏末年,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說,如果旱澇之地不能種莊稼,那就種棗樹吧。這樣一來,棗便承擔(dān)了糧食的部分使命。
《戰(zhàn)國策》中記載,東周時洛陽人蘇秦要合縱六國,以抗強(qiáng)秦。他到燕國后,為打消燕文侯的顧慮,就說燕國“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即使百姓不種田,也可靠“棗栗之實(shí)”實(shí)現(xiàn)糧食自由。
當(dāng)然,若遇戰(zhàn)亂或饑荒,棗和栗也會成為救命糧。東漢末年,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城,逼漢獻(xiàn)帝西遷關(guān)中。《后漢書》中記載,董卓死后,漢獻(xiàn)帝一行東歸洛陽,途中為追兵所迫,伏皇后流落晉南安邑,“御服穿敝,唯以棗栗為糧”。
為便于保存或增加美味,古人也會將棗制成果干,就是棗脯(音同斧)。春秋時期,楚莊王有一匹愛馬,他不讓人喂草料,而是天天“啖以棗脯”,結(jié)果這匹馬因營養(yǎng)過剩而死。楚莊王悲痛萬分,竟作了一個荒唐的決定,就是以大夫之禮葬馬,好在最終被人勸止了。
東漢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中黃門孫程為擁立漢順帝劉保,還用棗脯拉攏了一批死黨。當(dāng)時,他欲除掉宦官江京這個對手,就在洛陽宮的盛化門外約見馬國等人,詐稱“天子與我棗脯。與若棗者,早成之”。眾人分得棗脯,以此為號,果然成了大事。
魏晉時期,洛陽城中的華林園是皇家園林,種有數(shù)十棵名貴棗樹。不過,皇家的棗沒那么好吃,有人一著不慎,還為此丟了性命。如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說,魏文帝曹丕忌憚弟弟任城王曹彰,就在曹彰入京朝覲時請其下圍棋,并趁機(jī)準(zhǔn)備了一些毒棗,將愛吃棗的曹彰毒死了。
史書只記載曹彰是“暴斃”,因此這個故事的真實(shí)性有待考證。不過,說西晉太子司馬遹(音同玉)為酒棗所害,似乎世人并無爭議。
據(jù)《晉書》記載,晉惠帝在位時,皇后賈南風(fēng)擅權(quán)。她欲廢黜太子司馬遹,就賜了酒棗讓他吃下。司馬遹醉后被逼著抄了一份反詞,不久被害,這引發(fā)了“八王之亂”,西晉王朝也從此走向末路。
華林園中仙人棗
洛陽華林園的棗樹中,最有名的是仙人棗。
北魏楊衒之在《洛陽伽藍(lán)記》中說,仙人棗“長五寸,把之兩頭俱出,核細(xì)如針,霜降乃熟,食之甚美”,又說相傳它出自昆侖山,一名西王母棗。
仙人棗就是西王母棗嗎?其實(shí)不一定。此前,晉人郭義恭在《廣志》中描述華林園中的西王母棗,稱其“大如李核,三月熟”,為眾果中的先熟者,可見二者并不相同。
然而,無論仙人棗還是西王母棗,都向世人傳遞出一個信息,就是它與凡果不同,人們幻想吃了它能夠溝通神仙。如成書于東漢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說,棗可以“補(bǔ)中益氣,久服神仙”。
仙人食棗的傳說,在西漢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妒酚洝分杏涊d,漢武帝想尋求成仙之術(shù),托方士公孫卿幫他完成愿望。公孫卿在洛陽緱氏城發(fā)現(xiàn)“有物若雉,往來城上”,認(rèn)為這就是“仙人跡”,便勸漢武帝在緱氏城上建樓觀,置脯棗,招引神仙。
漢武帝東封泰山時,曾按照公孫卿的指引,親自登緱氏城尋訪神仙。另一名方士李少君則告訴他,海中的蓬萊山上有神仙叫安期生,自己親眼見到“安期生食巨棗”,棗大如瓜。漢武帝一聽來了興致,又立即派人入海求仙。
安期生的傳說在歷代流傳很廣。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見,之后二人北渡黃河到王屋山訪道,并結(jié)識了一位叫孟大融的道人。后來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詩中,李白寫道:“我昔東海上,勞(同嶗)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p>
與詩仙李白的浪漫不同,在詩圣杜甫筆下,棗是平實(shí)而富有生活氣息的。如少年時他在洛陽,衣食無憂,“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晚年時,他流落蜀地,生計(jì)艱難,依然說“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這樣的棗沒有仙氣,卻照出了詩人的悲憫情懷。(洛報(bào)融媒·洛陽網(wǎng)首席記者 張廣英)
標(biāo)簽: